您当前位置:自贡教体云平台 >> 新闻中心 >> 区县(学校)信息 >> 浏览文章  
富顺县教育事业发展60年回眸
时间:2009/9/30 16:08:39  来源:富顺县教育局  浏览:   字体:

 

努力创办“人民满意的教育”

——富顺县教育事业发展60年回眸

 

    昔日,官僚、地主等特殊阶层子女提着竹篮进私塾,独享“特权教育”;如今,山里娃高高兴兴上学校,义务教育段学生同时沐浴“两免一补”的温暖阳光。60年沧桑巨变,60年风雨兼程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“才子之乡”富顺县的教育事业走过艰难曲折的发展路程,取得辉煌成就,初步建成“和谐教育”环境。

    解放前夕:成人文盲超过70%

该县历史悠久,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。北周天和2年(公元567年)因盐设县,一度因盐业、农业昌盛而富甲全川,被誉为“银富顺”。这里人才辈出,仅明清两代就考取进士200余人,素有“才子之乡”的美称。国民党统治时期,强调“必须以造成三民主义的文化为中心”,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党化教育。由于连年混战,导致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,学田学产被侵夺一空,全县学校普遍面临关闭的命运。临近全国解放时,该县教育事业已呈半瘫痪状况。1949年,全县仅有中等学校9所,中学生2600人,其中,师范学校和职业中学各1所;私塾254所、完小88所、保公所国民学校508所,在校小学生3.04万人。学龄儿童入学率仅30%,全社会成人文盲超过70%。

   改革开放前:教育事业曲折发展

    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。1951年8月,政务院就颁布了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》,着手对旧的教育体制进行彻底改选。1953年和1954年,又陆续颁布了《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》和《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》,加快对旧教育体制的改造,使教育事业迅速适应社会主义体制。随着教育为工农兵服务指导思想的确立,广大工农子弟大量入学,促进中小学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,地方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。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的1957年,全县已有公民办小学749所、2071班,在校学生91609人,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74%。1957年以后,“左”的路线对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干扰,特别是“大跃进”政策的失败,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。1962年,该县大量学校停办,学校减少至418所、1362班,学生减至49752人,与1957年相比,减少45.7%。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40%。中学亦由35所、127班,减至10所、78班,中学生由6968人,减至4153人,教育事业全面大倒退。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对“左倾”路线的暂时抑制,到“文化大革命”前夕,中小学教育已基本恢复到“大跃进”前的水平。

    “文化大革命”给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,尤其给教育事业造成惨重损失。全县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,大人民教师受到无情伤害,导致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,新文盲、半文盲大幅产生。

    改革开放30年:谱写教育事业辉煌

    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,党中央积极拨乱反正,花大力气清除“左倾”思想影响,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,全面整顿学校和教师队伍,该县教育事业再现蓬勃生机。近年来,县委、县政府乘改革开放东风,大力实施“科教兴县”战略,全面贯彻教育方针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认真贯彻“一纲五法四决定”,谱写出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。

    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。从“人民教育人民办”到“人民教育政府办”,政府投入日益增长。2004年,国家全面增加教育投入,全县统一开始实施“两免一补”,免除义务教育段部分学生学费,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段困难家庭学生提供教科书,补助寄宿生生活费。进入2007年,对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全面实施“两免一补”,同时,按照每生1500元的标准,补助农村中职学生生活费。并兴起了社会各界资助贫困学生热潮。

    师资素质明显提高。1998年,该县全面实行“校长竞争制和教师聘任制”改革,力促教育工作者、师生员工加强学习,促进教育水平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。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迅速上升到现在的87.05%,涌现出全县有特级教师19人,一批年轻的、有现代知识和技能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在茁壮成长,有省级骨干教师41人、市级骨干教师540人,有市“名教师、名校长”25人,有市拔尖人才7人。近3年来,在全县教师中,1350人次分别荣获国家、省、市级表彰,463人次获得国家、省、市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奖,并涌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王麟秋、全国优秀教师李泽君与刘家强等大批先进典型。

   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。经过艰辛努力,1986年,该县成功普及初等教育。1996年,全县投资近1000万元改善实验教学条件,顺利普及实验教学。1997年,全县投资近8000万元,大力改善办学条件,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,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,经过省人民政府检查,“两基”验收合格。进入新世纪,全县教育经费增长进入历史最快时期,2006-2008年,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亿元,其中,校舍维修改造投资近5000万元,改造中小学危房8万余平方米,配备项目学校“模式一、二、三”示范点 200余个,2005年、2007年2次被确定为“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县”。目前,教育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实施。

     高中教育迅猛发展。该县是全市教育大县之一,1978年,在校中小学生达到16.2万人,是解放时期的5.3倍,在校教师近5000人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,多年来,该县中小学生数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。2007年,在校中小学生达到15.6万人,教师5870人。其中,高中在校生同步增长,1986年,全县招生1452人,在校生3580人;2009年,招生7466人,在校生迅速增至近18000人。同时,高中段教育办学层次不断提升,富顺二中建成国家级示范高中,富顺一中建成省级示范高中,富顺三中、城关中学和永年中学建成市级示范高中,福源灏职中为省级重点职高。

    另外,东湖小学为省“现代技术教育示范校”和“实验教学示范校”。2008年,电大进修校为省“合格县级培训机构”,现正在争创省“示范性县级培训机构”和“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”。

     教育质量不断攀升。一是高考成绩逐年攀升。1986年,该县正处于教育质量大面积恢复时期,全县仅368人考上专科。2001年,高考一次性上线首次突破千人大关,王孝飞夺得全市理科“状元”。2003年,全县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节节攀高,陈汉一举夺得全省高考理科“状元”。2008年,本科上线人数首次突破2000人大关,2009年高考文考本科上线2586人,上线率达50.17%,占全市上线人数的48%。二是狠抓学生综合素质培养,涌现大批优秀学生。在第21-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,该县111件作品分别荣获国家、省级奖,居全市之冠。素质教育成效初步展现,教风、学风、校风不断净化,先后涌现出被誉为“四川张海迪”的赖雨、“中国小英雄”汤怀、“全国十佳少先队员”(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)杨梅、2006年超级女声全国十强选手谭维维等一大批优秀学生。

    波涛滚滚奔流急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在改革开放的灿烂春光里,县委、县政府大力实施“科教兴县”战略,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,积极实施统筹城乡教育改革,推动县域经济加速发展,向着“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”的高远目标大步前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