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,在这里优先发展
——自贡市大安区教育改革发展之路
■ 林泽全 李凡山
60年前,随着重庆地下党遭到破坏,革命斗争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酷,坚持开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不幸被捕。
身陷囹圄的江姐,用超人的毅力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,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,最后在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微笑着迈向刑场。
这里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女英雄,这里有一段广为人知的革命经历。这就是恐龙之乡、燊海之源、江姐故里——自贡市大安区。
60年过去了,江姐故里的45.6万人民在享受着千千万万个“江姐”用生命换来的革命果实的同时,大力弘扬江姐精神,打造江姐故里新形象。大安区委、区政府始终坚持“科教兴区、人才强区”战略,将教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不断完善“以县为主”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,确保教育优先发展。大安区教育正成为镶嵌在盐都东大门江姐故里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数字,有时令人倦怠,因为它枯燥无味。
数字,更多是令人信服,因为数字里面有说服力。
请看这一组数字:2006年至2008年,预算内教育拨款经费分别 增 长 48.56% 、70.05% 、72.46%;在校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 1193.29元 、1919.20元 、2131.09元;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,小学分别为230元、230元、283元,初中分别为320元、320元、443元。从这一组数据里可以看出,作为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地区,是怎样坚持以“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,保证教育发展需要”为目标,按照“年初优先预算、年中优先拨付、年末优先追加”的原则,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。
2008年,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入学,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9.61%;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.11%,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为1.36%;小学毕业率达100%,初中毕业率达99.32%;15周岁和17周岁儿童少年的完成率分别达99.44%、95.36%。设置“三残”儿童随班就读点34个,“三残”儿童入学率达96.32%。从这一组数据里,我们看到,大安区是如何认真落实“控辍保学”双线责任制,确保了“普九”四率的巩固和提高。
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优先发展不断提速
大安区委、区政府建立了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机制,做到了每年有3次以上专题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,及时解决影响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。健全县级领导、区级部门联系学校制度,实行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,强化了考核奖惩;健全了教育督导评估制度,发挥“监督、检查、评估、指导”功能,实现了督政、督学的有机统一;健全了对学校建设、经费、人事、教育教学工作等管理制度,不断完善了“以县为主”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,强化了党政“一把手”为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,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,教育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,相关部门有关人员为协同责任人的工作格局,切实加强和改进了对学校工作的管理。每个学期开学第一天,区四大班子领导都要带队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。今年5月4日,区委书记未也带领四大班子领导一天时间内,深入2个乡镇4所学校调研教育工作。6月1日,区委副书记、区长詹勇率区相关部门领导和辖区29家企业负责人,深入凤凰学校调研,一次就落实资金50多万元,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。
全区教师工资实行工资专户管理和财政直发制度,确保了工资按时足额发放,从未拖欠教师工资。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,按规定落实了教职工地方津贴和医疗保险、失业保险、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费用,应由财政负担部分纳入了财政预算统一安排。从2006年开始,对农村支教教师每月补助105元,对区名教师、名校长两年内每月补助100元;今年10月1日前,按时足额兑现了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,并且对农村教师实行 “普惠制”,按类别分五级补助50元至250元不等,远郊农村小学教师每月补助250元,极大地稳定了边远农村教师队伍。
县级领导、区级部门及乡镇(街道)联系学校工作成效显著。各联系单位领导身体力行,常年深入各中小学调研教育工作、现场办公,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,集中人力、物力、财力发展教育。仅2008年以来,县级领导、区级相关部门就协调、落实资金近500万元,解决教育困难300多个,发挥了强大的攻坚破难作用。
健全教师表彰制度。每年教师节前夕,区委、区政府都要隆重召开庆祝教师节暨表彰大会,每两年表彰一批 “名教师”、“名校长”、“优秀支教教师”、“优秀班主任”等,树立模范典型,彰显先进事迹,并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,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,为教育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。
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彻底改善
大安区为破解资金难的问题,千方百计在资金筹集上下功夫,采取有力措施,广开筹资渠道,成功破解了资金瓶颈问题。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、上级配套为辅、争取社会支持为补充的三级资金筹措机制,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,办学条件逐年得到改善,满足了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。
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,“三个增长”全面实现。2006年至2008年,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,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5787.31万元、9841.21万元、16972.57万元。
大力实施危改工程。2006年以来,累计投资7300多万元,消除危房近5.85万平方米,新建教学和生活用房5.44万平方米。2008年“5.12”汶川特大地震后,该区立即组织专家对校舍进行全面勘查鉴定,全力做好灾后17所学校的恢复重建、维修工作。2008年,多方争取项目资金2287.35万元,总投资2387.35万元,消除危房1.745万平方米,新建教学及生活用房2.44万平方米;改造校大门12个,改建运动场13个;建成中小学标准化学校4所,建设改造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5所。仅2009年上半年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07万元,新建和在建教学用房及生活用房1.68万平方米。
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生饮用水改造工程。该区投入200余万元改善全区79所农村学校的饮用水条件,师生健康得到进一步保障。2006年,该区被评为“自贡市农村中小学饮用水改造工程先进集体”。2007年4月,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校饮水卫生工作现场会在自贡市召开,该区牛佛中学等4所学校作为参观点,得到省教育厅和参会市州领导的高度评价。
不断添置、更新仪器设施。3年来,共投入2426.05万元,购置计算机1903台,建成多媒体教室51间,添置学生课桌凳和教师办公桌椅4.05万套,装备理化生实验室和科学实验室44个;添置图书近30万册,生均图书小学达16.8册、初中达21.5册、高中达25.6册;配置了一批音、体、美、卫、劳等教学设备设施。
大力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,16所农村学校建成标准的食堂、厕所,成为农村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特色教育日趋成熟区域红色教育凸显
2009年8月1日,为期4个月的大安区面向社会公开征集“江姐精神”活动拉开序幕,以激发全区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,进一步把弘扬“江姐精神”转化为推动大安发展的动力。
近年来,大安教育按照“抓基础、促质量、创品牌、凸特色”工作思路,充分利用全区文化底蕴深厚、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,进一步挖掘、弘扬江姐精神,吹响了区域“红色教育”品牌的集结号。
2006年11月,该区大山铺小学更名为江姐小学;2007年4月,共青团自贡市委向全市青少年和广大市民发起“弘扬江姐精神,永做革命传人”倡议;2007年8月,首届 “江姐家乡助你上大学”活动,拉开资助大学新生序幕;2007年10月,《红梅赞》诗歌专辑出刊;2008年5月,《江姐颂》校本教材出刊;2009年6月,江姐小学隆重举行江姐烈士纪念室揭牌仪式;2009年7月,自贡市第十中学校更名为四川省自贡市江姐中学;2009年8月,江姐中学100多名师生参与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、重庆广电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、北京星光联合传媒有限公司和中共大安区委联合摄制的30集电视连续剧《江姐》拍摄工作;2009年9月“自贡市大安区江姐教育艺术团”成立。
从2006年开始,全区致力于学校特色建设。突出“以人为本、和谐育人”的办学理念,按照“特色项目——学校特色——特色学校”思路,坚持“寻根——塑形——铸魂”轨迹,通过氛围营造、宣传动员、走出去参观学习、请进来专家指导、树立典型、举办乡镇中心校和村小现场会等有效途径,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,大力推进“一校一品”、“一校一景”特色学校建设,全区学校特色化发展形成了“百花齐放、特色彰显”的局面。
目前,江姐小学、江姐中学的“红色教育”,倡导“寻真精韧、修德积学”;凤凰学校的 “和美教育”,倡导“书香蕴泽心灵,和美缔造人生”;大安小学、燊海小学的“燊海文化”,倡导“志存高远、敢闯敢冒、只争一流”;浙江快达小学的“恐龙文化”,倡导“快乐感恩,诚信和谐”;自贡市外国语学校的“阳光、自信教育”,倡导“阳光中生活,自信中成长”;牛佛中学的“牛文化”,倡导“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”;新店镇中心校的“成长发展教育”,倡导“诚信、和谐、务实、创新”;天狮博爱学校的“博爱教育”,倡导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等校园文化主题得到提炼,核心价值体系已经形成。同时,“盐文化长廊”、“龙腾四海”、“恐龙博园”、“灯文化长廊”、“三人行”、“升华”、“书涛”、“琴棋书画壁”、“灵动飞瀑”、“翰墨书香”、“成长之路”、“励志园”等一大批校园景观脱颖而出。这些价值观的升华、育人环境的优化已经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、两支队伍建设、素质教育推进、学生养成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之中,成为学校不断发展的源动力。
深厚的 “红色教育”人文资源、丰富的“盐、龙、灯”地方特色,为区域教育特色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体制机制衔接到位结构调整稳步推进
大安区用人机制科学规范。该区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,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聘用制度,严把教师“进口”关,坚持“凡进必考”的教师补充和进城教师公开考调制度,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。坚持职位分类、专兼结合原则,严格按核定编制数,合理配置教职工,不断完善教职工考核方案,健全学校竞争激励机制,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完善校长责任制,全面实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,严格年度和届满考核,进行干部交流,增强了干部队伍的活力。按《后备干部管理办法》,通过公开选拔和选派年轻干部上挂锻炼、到边远农村学校锻炼等形式,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。
师资配置合理均衡。大安区用3年多时间,使师资队伍达到数量、学科、学历、年龄“四个优化”。
数量结构优化。全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、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、义务教育内部之间、城乡之间、乡镇之间、学校之间教师数量能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需要。培养了区级以上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学科带头人以及名教师、名校长后备人选375人,其中市、区名教师17名、名校长7名。
学科结构优化。各学科尤其是小学外语、信息技术、音、体、美等紧缺学科,高中外语、体育、通用技术等特殊学科的教师,能基本满足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方案的要求。职业中专的“双师型”教师,能适应培养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强的适用型人才需要。80%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达到信息技术考试中级水平要求。
学历结构优化。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.5%,其中,本科率13.3%;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.8%,其中,本科率68.1%;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本科率、研究生(含研修班)学历分别达到78.2%、12.9%,形成了学前和小学教师以专科学历为主,普通中学以本科学历为主,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有一定比例的新三级专任教师学历结构。
年龄结构优化。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呈常态分布,中青年教师在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优秀校长中占80%以上。
职教攻坚模式创新资源整合放大效能
大安区职教攻坚取得新突破、新成效。教育不断寻求自身发展规律,为提升公民的国民素质探索前进。坚持政府主导,建立统筹发展新机制,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,更加宽松的环境,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,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,依靠企业,充分发挥行业作用,社会力量积极参与,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。目前,全区有公办职业技术学校1所,民办职业技术学校5所。
扎实推进农村成人教育,有效促进农民创业。近年来,大安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,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基础,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,以服务“三农”为核心,以培养有文化、有道德、懂技术、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主线,区就业、农林、教育等部门协调配合,在特色产业、休闲旅游服务、机械产品加工等方面走出了新路子。
一是依托区就业训练中心、市旅游职业中学、倍乐职业技术学校、兴超文武学校4所培训条件好、培训质量高、培训效果好、培训有特色的区级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基地,本着“缺什么补什么”、“市场需求什么,就培训什么”的原则,大力开展定向式、菜单式、定单式培训,组织开展送教下乡、送培下乡。
二是以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培训、劳务输出培训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为重点,大力开展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”和“劳务扶贫培训工程”。2008年,全区培训并输送了14人赴日本研修园艺,实现了全区成建制外派劳务人员“零”突破。
三是着眼于团结镇中国观赏鱼繁殖基地、省生姜种植基地,庙坝镇“肉牛之乡”肉牛养殖,回龙镇“花椒之乡”花椒种植,牛佛镇西瓜种植,新店镇“肉兔之乡”肉兔养殖、手套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和“一村一品”培育,大力开展农业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。在全市率先开展职业培训学校与村结对帮扶工作,将自贡市兴超文武学校等6所职业学校与团结镇土柱村等11个村分别签订培训帮扶协议,把就业技能和温暖送到农民家中。2008年,实施农民科技培训10多万人次,对外输出农村劳动力9万人,实现劳务收入6.8亿元。
城乡统筹实现均衡科学发展教育回归
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,农村教育发展不足是大安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。该区以大力实施中小学校点布局调整、危房改造工程、教育装备工程、运动场建设工程为重点,全面加强薄弱学校建设,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,有力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,促进了教育公平,巩固并提高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。
一是“标准化建设”积极推进。根据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,按照“入学方便、注重规模、整合资源、提高效益”原则,通过撤并、改扩建与新建等方式,撤并学校25所,建成了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,实现了“高中向城区集聚、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、农村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、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聚”的新格局。通过校点布局优化调整,既整合了教育资源,提高了办学效益,又使一大批学生能够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。
二是“一体化管理”共同提高。大安区制定并落实了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师资水平的措施。在新教师派定、职称评定和教师流动等方面适度向农村学校倾斜。实施教师轮岗交流,坚持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、超编学校与边远学校、中心校与村小等轮岗与交流,缩小了乡镇之间、学校之间的师资差距,改善了师资结构,城市学校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。2006年以来,先后从城区学校、近郊乡镇和乡镇中心校派出 224名干部和教师,到农村边远乡镇学校支教和挂职锻炼;从村小和农村学校选调30名教师、后备干部到城市学校上挂任教,实现了城乡教师教学水平互促提高。大力实施以城带乡、以镇带村、以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的“城乡结对”工程,实行“常规管理、教育教研、质量考核、成果奖励、队伍建设”等5个一体化管理,先后开展了17对学校的结对工作,实现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、教学信息共享,推动了城乡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。同时,大力开展 “城乡学生手拉手”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帮扶结对活动,受惠学生3580名,金额达30万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