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您当前位置:自贡教体云平台 >> 新闻中心 >> 群众路线 >> 活动简报 >> 浏览文章 |
自贡市富顺县乡村教师郝润先以无私大爱践行群众路线
叫一声
——自贡市富顺县乡村教师郝润先以无私大爱践行群众路线
“孩子,如果说命运让你们的童年蒙上阴影,那‘妈妈’就要努力让你们看见黑夜中的繁星。”
你不会想到,眼前这个朴实无华的女人,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一站34年,教育出了一个个上进的学生,目送着他们走出乡村,出市、出省甚至出国留学。
你不会相信,还是这个矮小柔弱的女人,凭借代课教师极其微薄的工资,多年来收养、抚养了10余名弃婴、弃子和留守儿童,为他们抚平心灵的伤、肉体的痛,哺育他们成为风华正茂的青年。
她叫郝润先,现年51岁,自贡市富顺县富和乡和平14组人,现在和平村小学任教,3年前从民办代课教师转为正式教师。这位乡村最基层岗位上的共产党员,以她的敬业勤勉、无私大爱,最生动地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。
她的生平,朴实无华中闪烁着敬业勤勉
“一个月才8块钱,家里人都叫我不要做,可是我想起了父亲……”
郝润先从小生长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,父亲是一名民办教师,虽然收入极其微薄,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们对父亲的敬重,看在郝润先的眼里,却在她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憧憬的种子。1979年,郝润先高中毕业,参加当地代课教师招聘并顺利通过考试。满心欢喜想要踏上神圣讲坛的她,却遇到了家人的阻力。当时,代课教师工资一个月仅8块钱,而家里兄弟姐妹六个,母亲的压力实在太大,身为大姐的郝润先不得做出牺牲。挑水、浇粪、喷药、打谷……繁重的农活没压垮郝润先的肩膀,对教师职业的渴望却一点一点地啃噬着她的心灵。
一天晚上,干完活回家的郝润先,正巧从自家窗户看到了父亲的身影。他将一名学生带回家里,一边批改作业,一边指导学生功课。灯光下,那幅画面美好得让郝润先突然想哭。“我要当老师!我一定要当老师!”拗不过郝润先的坚持,家人让步了。1982年3月,她终于如愿以偿,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讲台。
“我生在农村,长在乡村,我想要让村里的孩子也能识文断字,让他们至少学会算账!”
从金刚村小学到双坎村小学,再到和平村小学,这是郝润先30余年的工作轨迹。那些年,农村生育率较高,而村小资源配置严重不足,郝润先执教的班,人数最少时60多人,人数最多的90多人,郝润先既要负责学生的学习,又要关照他们的生活;回家后,她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妹,扶持体弱的母亲,有时还要帮助父亲批改拿回家的作业……她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,在家校两点一线间旋转着。
郝润先教书是把好手,从教32年,多次被乡里评为“优秀班主任”、“先进教师”、“三八红旗手”;她好学上进,1982年获得幼师专业中师毕业证书,2005年获得小学教育语文专业大专毕业证书,2006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;所任教的班级,各科成绩都名列全乡同年级前茅;她能歌善舞,多才多艺,为孩子们编排的文艺节目,参加全县青少年风采大赛获一等奖,2004年指导孩子们编排的节目还上了自贡电视台。
她的故事,难以置信中书写出大爱无疆
“村干部说,郝润先,你别给自己找麻烦,给村里找麻烦。我说,那怎么办,那是一条命啊,我看到了就不能不管!”
周围的看客议论纷纷,郝润先却心如乱麻。眼看婴儿身上残留的脐带和血水,感受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正逐渐消逝,郝润先来不及多想,抱起婴儿奔向了医院抢救室。这个生命垂危的小弃婴,经过20天的抢救,昏迷了8次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。租用保温箱一天10元,20天200元,再加上其它花费就用去了1000多元,而那时郝润先一个月的工资才24元!尽管此后欠账的日子那样艰难,可郝润先还是满心欢喜地把小女婴抱回了家。当年的计划生育抓得紧,郝润先收养这个孩子,给村上惹了大麻烦。村干部一遍一遍地上门“教育”,郝润先却咬紧了牙关不松口:“那是一条命,我不能不管!你们放心,我不找你们要一分钱,有检查时,或者有外人做客时,我就把孩子藏起来,绝不给村上添麻烦!”
胡英,当初那个被抛弃的小生命,在郝润先一家的细心呵护下,已经长大成人,今年正月16日结婚。她成为新娘的那一刻,郑重地让郝润先坐在“母亲”的主座上。母女俩紧紧相拥,流下了幸福的眼泪。
胡英的故事,只是一个开始。1995年3月的一天下午,一列从昆明到成都的火车经过孔滩站。从车上下来一对带着孩子的夫妇,他们给女儿买了一套秋衣和一些零食,趁女儿不注意时,偷偷溜上了车,故意抛下了刚满8岁的女儿。当火车开动时,那位母亲在车窗口,一边抹眼泪,一边叫着自己的女儿,“刘大妹、刘大妹!”而听到母亲声音的小女孩,追着火车,撕心裂肺的呼叫着:“妈妈等着我,妈妈等着我,我还没有上车啊!”随着火车的一声鸣叫,小小的刘大妹没有了爸爸和妈妈。围观的群众无不痛骂这对丧尽天良的夫妇。见此情此景,郝润先气愤难忍,她急忙挤过人群来到女孩跟前,看着年仅8岁的孩子。一刹那间,她产生了不祥的预感,万一这小女孩落到坏人手里,后果难以想象……于是,郝润先家里,又多了一个女儿。
也许是被亲生父母抛弃的打击过大,刘大妹刚到郝润先家时,成天精神恍惚,坐在地里玩土,弄得满脸泥垢、头发纠结,被周围乡邻偷偷叫做“小疯子”。听到这话的郝润先,伤心地哭了一场,她不顾工作繁忙,每天亲自给刘大妹洗头、洗澡、梳好发辫,牵着孩子一家家拜访乡邻:“我家大妹不是疯子,你看,她好乖好漂亮!”
成年后的刘大妹,最终被生活改善的亲生父母寻回,并跟随父母去往北京生活、工作。尽管如此,刘大妹仍常回乡村的“家”,看望郝润先,在她送给郝润先的照片背后,写着“给妈妈”。
90年代的农村,遗弃女婴的情况屡见不鲜。
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,被取名为苗苗。“如果没有妈妈,我活不下来。”苗苗情真意切地这么说。关于这个称呼,还有一个小波折。郝润先从没有教过孩子叫自己“妈妈”,她总是让孩子叫自己“大孃”,只为当年抛弃孩子的亲生父母还有可能回来找孩子。可是,苗苗总是固执叫郝润先“妈妈”。妈妈,一个简单的词汇;妈妈,一份沉重的意义。当年那个河边的小弃婴,如今已经成年,并且“女”承“母”业,也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。
“那些素不相识的弃婴我都养了,难道自己班上的留守儿童还不管?养一个是养,养十个还是养。”
余婷婷和余春燕姐妹俩,由于父母感情不和,父亲离家出走,丢下他们母女三人。没有多久,妈妈要去找爸爸讨个说法,也狠心的抛下年仅10岁和8岁的两个女儿,向邻居丢下一句话:让她们自生自灭吧……
刘丽思,年仅9岁的苦命孩子,在近5年中,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,只剩下母亲相依为命。为了还清债务,妈妈组建了新的家庭,和继父外出打工,一去就是几年不归……
张新悦,爸爸在天津打工时,因劳累过度去世了,丢下她母女二人艰难生活。不久他妈妈组建了新家庭后,也要离开她,苦命的张新悦无家可归,只能在外婆家和奶奶家往返度日……
陈洪,2007年家中出了意外,爷爷当场被电击死,奶奶经抢救后,瘫痪在床。出事的第三天,陈洪家的房屋也倒塌了,四兄妹无处可归……
一个个孩子,本应是金色童年,却被不幸的命运蒙上阴影。眼看自己的学生遭遇不幸,郝润先哪能忍得住?她把一个个孩子带回家里,和自己的儿子、收养的女儿们吃住在一起,学习、生活都在一起,狭窄的农家小屋,最多时同时接纳了13名孩子,组成一个“特殊家庭”。褴褛的衣衫,整洁了;憔悴的小脸,红润了;畏缩的性情,开朗了。不仅关照孩子们的学习、生活,郝润先和她的丈夫、儿子还尽可能抽出闲暇,带孩子们四处玩耍,拍下一张张快乐童年的留影。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、小学毕业、被父母接走,郝润先的“学生孩子”一批批来,又一批批走。不变的是,郝润先那颗师者父母心;改变的是,郝润先那逐渐斑白的发鬓。
她的精神,坚忍顽强中感召了万千人们
“我也说不上为了什么,抚养孩子们已经成了我工作生活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。现在欠债只是暂时的,总有还完的一天;孩子的童年耽误了,一辈子都毁了。”
与那些出手阔绰的富豪慈善家不同,郝润先只是一个收入微薄的乡村教师。丈夫是耕地的农民,儿子上完高中上大学,而自己的工资即使在前两年也才350元。这些年来,为了孩子们的吃、穿、治病,郝润先一家想尽办法赚钱:除了种好自家的3份责任地外,另承包14份责任地,田里种稻养鱼,土里栽植果木,平时自己耕作,忙时请临工。一年下来,收粮食1000余斤、渔业收入5000余元全部用来补贴家用,仍入不敷出。2007年,丈夫陈念友又贷款在村头开了一间副食品店,以解决家里需要的大量开支。即使这样,郝润先家至今仍欠信用社贷款10余万元。“人家肯贷款给我就已经很不错了,全村都知道我家收入少、孩子多,还不上钱。遇到孩子生病急需钱的时候,我连夜去敲信用社主任的门,10块、20块地贷款……”
村民们的闲聊也离不开郝润先家的贷款:“现在好了,郝润先的苦日子快到头了。这两年国家发展好,遗弃孩子的父母少了,外出打工的父母也会把孩子接到身边,即使真有父母不管的,也有政府做工作。再没有新的孩子到她家了,现在还剩两个女娃儿,一个读富顺一中,一个读富顺电大,等她们毕业了,郝润先就能轻松了。我看她家现在一年能还上一、两万,再过十来年就能还完!”
“要问我什么时候最幸福?嗯,我自己吃点苦,我们家里人吃点苦,把最好的都给孩子,看他们幸福,我就最幸福。”
不只是要让孩子们吃得饱、穿得暖,郝润先还努力让孩子们“活得幸福”。原本只有两间房的农家土墙院,为了10余名孩子的生活,不断扩建成六间房。孩子们睡面积大、通风采光好的房间,郝润先两口子却睡在犄角旮旮、没有窗户的小偏房。
为了让男孩子、女孩子彼此生活不影响,郝润先借用自家侄儿的房子,给男孩们修了“独立房”,卧室、厨房、衣柜、餐桌,还有电视机;为女孩们布置出了温馨的“公主房”,粉红的床单、毛茸茸的玩具熊、手工制作的花朵,爱画画的孩子还专门为这个房间画了一幅装饰画《阳光心情》。这个房间,绝对是郝润先家最“豪华”的部分!
郝润先的爱心感染了她的家人,大家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甚至支持,从袖手旁观到忘我参与。为了10余个“儿子”、“女儿”的生活,丈夫每天把一挑一挑的脏衣服挑到河边清洗,还亲手制作了十多坛泡菜给孩子们下饭;为了弟弟、妹妹们的学习,儿子大学毕业后专门购买了电脑、电脑桌,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;老母亲信迷信,“外孙”们谁要是生了病,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走10多里路去拜菩萨、求平安;而郝润先的弟妹们,也逐渐改变了对大姐“净给家里找事”、“忙累了老母亲”的印象,主动为姐姐、姐夫争取赚钱的机会,为郝润先的“儿子”、“女儿”们介绍工作……
不仅家里人,乡里乡邻、学校同事们都感受到了郝润先为爱付出的坚韧顽强。同事们回忆:“郝润先总是骑着一辆电瓶车来上班,山路不好走,一辆电瓶车骑了六年。有一天,电瓶车出了故障,她摔得浑身是泥、满脸是伤,艰难地推着车来上班。我们问她怎么不换辆车,她说家里经济困难,先紧着娃娃,自己的事以后再考虑。”“有一天,
2011年,《自贡晚报》专题报道;2012年,《华西都市报》专题报道,郝润先的故事走出了偏远山村,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。2013年,获评“自贡最美教师”,入选四川文明网“榜样的力量”,郝润先的事迹突破了空间的局囿,感染了万千人们!
祝福你, 上一篇:市教育系统四举措开展“回头看”
下一篇:市教育系统召开正风肃纪工作推进会 相关阅读
|